发布时间:2021-03-31浏览量:74
曾强:没特意想过这个问题,品牌确实很多,但是品牌如人,不模仿,坚持做自己,那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十二时慢不会刻意迎合市场或消费者,只是希望按照自己和团队的审美,将我们的每一个产品打造成可以经久流传的精品,我们没有规定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为品牌风格会有一个演变的,这取决于团队本身,现在的我们是比较年轻而不是非常传统的团队,也许十年以后会变成更接近设计者年龄层次的设计,但核心都是中国文化的东西。
木兰椅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包括技艺方面。比如它没有横档支撑,椅腿椅背和座面浑然一体,就像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但实际上里面是榫卯结构在支撑,这是传统工艺的部分,现代工艺则涉及到人体工程学,力学的计算,一些曲面及三维等传统工艺做不到的部分,像是这个东西极限点在哪里,最细可以细到什么程度,承重的极限在哪里,座面可以薄到什么地步同时又是安全的等等。现代工艺带给产品设计的改变包括引入了三维这个概念,以前只有正面和侧面,但现在因为有电脑技术,产品可以变得很立体,很有雕塑感,木兰椅没有一个面是平的,没有一条线是直的,厚薄粗细都不同,不同角度看到的形态也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它雌雄同体,有阴柔,有刚强,温柔的美中又带有一股气势,这就是我们在结合传统和现代科技之后得到的作品。
关于渔夫灯的灵感来源和设计过程,我们之前有个产品叫灯侠客,就像是一个武侠的背影,带着一个斗笠,那是我们第一个灯具产品,他也很有意境,同时又简单现代,有些东西我不解释,很可能他单纯只是个灯具,但是一旦有了联想,意境就出来了。很多产品设计它满足的不仅仅是一个功能,而是通过赋予这个产品更多故事,让使用者和它产生精神上的互动。有想象空间其实比一个单纯功能性的设计更有精神气质,也更有趣。渔夫灯也是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诞生的,我们想设计一个落地灯的同时创造一个中国意境,在上百稿的修改后找到了我们觉得最好的最符合我们想要的意境的设计,然后开始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比如杆子需要多粗,最细可以做到多细,细到什么程度可以弯曲到最美的形态,用什么钢能刚好达到设计稿的效果,对这种细节的把握其实很考验一个团队的审美和技术。
我们的品牌叫十二时慢,很中国的一个名字,我们选择用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想面向未来和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做文化输出的大使,那我们一定是个立足于本土的一个团队和品牌,热爱着本土的文化。每件产品的设计我都希望他能代表当代的中国的设计,木兰椅也好,渔夫灯也好,他要能够代表今天的中国的设计,不是北欧设计或者日本设计,而是有自己的文化的特点和根源,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只要团队是属于本土又热爱本土文化的,那么我们的设计自然而然地会表达出东方的元素和审美。渔夫灯和木兰椅是其中很好的两个例子,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刻意去展示某一副具体的画面,江河上一个渔夫在垂钓啦之类的,或者去设计一个像木兰的椅子,文化本身的一些东西其实是植根于我们团队每个人身上的,所以设计出来的产品会自然带有东方的意境在里面,让人产生相关的联想。
我觉得了解本国文化对本土设计是必要的,我们一直去看传统的家具,古建,字画等等艺术文化类的东西,感受文化本身的内涵,比如古建的一些屋檐,房梁,斗拱结构,然后借鉴它们并且重新设计用到我们的产品中。其实看过这些之后我们得出一个很重要的总结:真正的极简和现代设计其实一直在东方而不是欧洲。你看明代之前的家具器物,包括更早的一些青铜器,图腾,还有书法字画,留白,空灵写意等等中国的美学意境,我们对这种简单有着不简单的、更加深沉的理解,当你把这些解释给西方人,他们可能没有办法深层次地理解,意境对他们来说是个令人困惑的概念,所以我认为东方设计在未来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的。
十二时慢现在还在初期阶段,以后我们会更多地想要探索空间,文化,以及寻求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在我的构想里,也许以后会有一个十二时慢的酒店,可能会有一个戏院,十二时慢应该要做成一个中国的现代的一个生活方式,用更现代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吸引更多年轻人,我们不是想做家具,我们想做的是中国文化,只是先从产品出发,从家具,延伸到建筑,从木头到石头,陶瓷甚至布艺。人每天都在不同空间和不同物品发生关系,当我们做的产品很齐全了之后,我们可以拓展,玩更多好玩的东西,最终我们想做的,或者说核心,是想做中国文化的东西,当然可以玩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笑)。
我们的文化里其实有很多东西还没有被演绎成现代的东西,还停滞着,基于这一点,十二时慢希望能成为一个文化大使。今天的中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正是需要我们重拾自己文化的时候,消费者,制造商,设计品牌,都该有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意识,我们不该再一味去做些廉价的商品或者为国外的设计做代加工,而是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做到足够好,当然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